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

京都

 (撰稿人:林佑澤)

五山送火,是與葵祭、祇園祭和時代祭並稱為京都四大法事的傳統。在京都每年的8月16日,會在晚上八點開始,依序每隔五分鐘,在左京區淨土寺七迴町的大文字山(又稱如意嶽)、松之崎的西山(燈籠山)和東山(大黑天山)、北區西賀茂的船山、大北山鏡石町的左大文字山、右京區的嵯峨鳥居本一華表町的曼陀羅山,分別點起「大文字」、「妙.法」、「舟形」、「左大文字」和「鳥局形」的火堆。以這五座山的巨大文字與符號形火焰,來為死者的靈魂(原文寫作:お精霊さん,其中精靈唸作:しょらい)送行,前往另一個世界。雖然稱作五山,但「妙.法」是兩座山,所以實際上是六山。
在山上畫出字跡的火焰,起源自平安時期(也有說是江戶時期)。明確記載於史料上的是《雍州府志》,乃為了盂蘭盆會和施餓鬼的法事而舉行。而五山送火則是從江戶時代前期到中期,從大文字、妙法、舟形,而陸續開始。
原本日本中元節(お盆)就有在716日黃昏,點燃迎火來迎接祖先的靈,並在16日點燃送火的習俗。五山送火雖然慢了一個月,而且沒有迎火,直接就是送火,但都是有相同的意義在裡頭。雖然是項大規模的祭典,過去也曾因不同的理由而停止舉行過。1872年,京都府以妨礙文明進步為由,發表停止盂蘭盆會與其相關的精靈祭典。直到1883年才取消這項命令。戰爭期間的1943年到1945年,也因燈火管制的原因,而暫時停止。
雖然因為是宗教法事,在京都的正式名稱是寫作:「大文字五山送火」。當地人也多直接講「送火」或「大文字」,但有時會與其他地區的大文字燒(日本共有七個地區會舉行大文字燒,其中不包含五山送火)混用,連新聞媒體偶而都會搞錯,但有些書籍上有記載:「過去有不少人都是講大文字燒」。另外,也有大文字燒山(原文:大文字山焼き)的說法,但日文的燒山(山焼き)是指:為了長出新芽,而在山腰進行大範圍的火燒工作。因此要注意字義上的不同。
關於大文字山(如意嶽),有時為了跟左大文字山區分,會特別講成右大文字。在二戰期間停止舉行送火時,曾有過替代方案,改成在早上,請穿著白色襯衫的當地市民(主要是當地的第三林錦林小學的兒童們)爬到山上,排成「大」字狀。而舟形之所以使用船的形狀,據說是在847年,西行寺的開山組.慈覺大師圓仁在從中國(當時是唐朝)回來的船上,遇到了暴風雨,在誦念法號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時,平安抵達的故事,作為典故。
五山送火的火堆(原文:火床),是用木頭搭成的基座,在上面插上火把。但只有鳥居形不一樣,是直接把火把插著,而且使用的是含有松焦油的松木,與其他山的火色不同,帶點橘色。
五山送火不只是京都的一個觀光活動,在身為宗教法事的同時,也有著日本文化與精神的傳承,也是京都特有的夏季風物詩。清少納言在《枕草子》寫,夏天最美的時刻是夜晚。那麼京都夏夜最美的時刻,應該就是五山送火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